【平安共和】共和縣網格管理“五張網”撬動社會治理“大平安” |
|
來源:中共共和縣委政法委 |
發布時間:2023-06-28 11:33:13 |
編輯:共和新聞網 |
|
|
|
|
近年來,共和縣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策部署,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以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為抓手,探索打造“三治四化雙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找準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職能定位,整合各類資源建立縣、鄉、村三級383個網格,配備2774網格員,將維護穩定、治安防控、法律權益、矛調化解、為民解憂等職能融入網格管理工作,讓“小網格”在社會治理發揮“大作用”,全力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群眾安居樂業。
整合資源,建好維護穩定“安全網”。全面推行“警格+網格”維穩安保工作模式,充分發揮基層轄區民警、村(社區)警專業防控能力強,網格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等“雙網”聯動優勢,整合黨員干部、村(社區)“兩委”班子、草(林)管員等享受財政補貼人員納入基層維穩力量,組建縣鄉(鎮)村(社區)110支4251人的三級“紅袖標·平安守護”治安群防群治隊伍,統一編碼管理,下沉網格配合開展治安巡邏、環境治理、旅游亂象整治、轄區治理等工作。吸收200余名的哥、快遞小哥充當社會治安防控“千里眼”“順風耳”,落實“兩巡防控”“1、3、5”快速響應工作機制,持續開展對人員密集場所、重點要害部位、關鍵基礎設施的巡邏防控,及時排查處置各類安全風險隱患,有效防范不穩定事件發生,實現了對網格內社會治安的全方位管理。近三年,網格內及時發現并處理刑事案件551件,行政(治安)案件2591件,“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數字賦能,建好治安防控“智慧網”。發揮信息化在社會治理中的基礎支撐作用,以“雪亮工程”為依托,堅持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健全完善“科學研判+信息共享+問題化解”機制,充分運用網格員管理、信息采集、問題事件上報、工作考核評價等功能,通過網格員手機端APP和鄉鎮、縣綜治中心平臺的一鍵互聯,建立事件上報、流轉、處置、反饋、評價等全過程智能回溯體系,為矛盾糾紛化解、重點人員管控、治安風險排查等工作的精準決策提供信息數據支撐。整合縣公安局110指揮中心和縣綜治維穩中心,建立共和縣市域社會治理智慧中心,對鄉鎮、寺廟、學校等重點區域、重點路段的3877路監控點位進行實時檢測,做到了對各類事件監測預警、分流處置、跟蹤問效,實現了“網格吹哨,部門報到”的工作運行機制,有效解決了群眾“看得見、管不了”,政府“管得了、看不見”的問題。持續發揮縣、鄉(鎮)、村(社區)三級視頻指揮調度功能,高效處置社會治安、防汛防災、疫情防控、安全生產等工作中出現的突發情況,近三年,開展指揮調度200余次,妥善處置群眾求助8102件,舉報投訴394起,有效提升了應急處置工作能力,全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精準服務,建好法律權益“保障網”。積極發動網格內法官、檢察官、警官、黨校講師、律師和行政執法工作人員等法治講師團、雙語普法小分隊,分層分類、按時按需深入企業、學校、村(社區)、寺廟,廣泛開展平安建設宣傳月、“八五”普法宣傳、“法律十進”等活動。全面推行22名法官與鄉鎮“點對點”法律服務,為群眾精準提供法治宣傳教育和法律援助、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引導廣大農牧民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大力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在全縣383個網格內因地制宜建立法治文化公園1處、普法驛站1個、法治宣傳欄135個、法治文化長廊30處、法律服務亭2處、法治圖書角128家,累計推出300余期專題普法內容。全力推進黨政機關、村(社區)法律服務工程,加強網格法律服務資源的整合利用,統籌組織律師、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等法律服務力量融入網格管理,實時對困難家庭、低保戶、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開展“黨建+公益法律服務”活動,切實保障弱勢群體在生產生活中的合法權益。11個鄉鎮、39個部門組團式法律顧問和“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實現全覆蓋,近三年,全縣網格內共受理各類群眾求助8102人次,舉報投訴394人次,法律咨詢3000余人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307件,公證援助674件,公證辦理1320件。
多元調解,建好矛盾糾紛“化解網”。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共和化,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化解”工作思路,創新打造集受理接待、協同指揮、分流轉辦、調處化解、跟蹤督辦、評估反饋為一體的“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輻射引領鄉鎮“1+2+3”和村(社區)“1+2+N”調解工作模式,建立健全縣、鄉(鎮)、村(社區)三級網格化聯調體系,形成以“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牽頭協調、相關部門協作聯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吸納64名行業調解專家和25名專職調解員組建“兩專隊伍”,協助社區民警、網格員在日常網格化管理服務工作中通過主動摸排走訪、受理綜治信息平臺訴求等途徑,及時排查和掌握網格內各類矛盾糾紛的苗頭隱患,切實將勞資債務、家庭鄰里、涉疫就醫、涉訴信訪等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實現“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鄉(鎮)、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實行矛盾糾紛化解閉環機制,推行“坐班門診、進村出診、集體會診、上門復診”的“四診療法”,加強訴調、訪調的聯調聯動,努力實現矛盾糾紛化解“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里”的工作目標。以平安建設千分制考核工作為契機,與毗鄰縣召開平安邊界共建聯席會議,簽訂《平安邊界聯防協作協議》,加大兩地群眾交流交往交融,確保邊界地區和諧穩定。近三年,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3623件,成功率達96%以上,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踐行宗旨,建好為民解憂“服務網”。把網格化管理工作作為民生實事工程抓緊抓實,將“辦實事、解難題”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大力推行“黨員入格、一網兜底”服務機制,謀劃開辟“黨建+基層治理”新途徑,將轄區黨員、干部、群眾編入村(社區)網格開展志愿服務,構建了“黨支部+黨員+網格員”的扁平化服務管理體系,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落實村(社區)干部“輪流坐班”和“代辦制”等網格化服務,主動上門幫助解決村(居)民急難險事、群眾咨詢、政策宣講、辦理服務事項。探索建立以戶為自治單元的“戶長制”,以5—15戶為單位,推選產生戶長代表,形成了以戶長為基礎、以村(社區)“兩委”為骨干、以鄉(鎮)黨委政府為核心的“解決問題一通到底、社情民意一傳到頂”的社會服務管理體系,切實做到了群眾訴求在網格發現、資源在網格整合、問題在網格解決、服務在網格提升,農牧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
|
|
|
|
|
|
|
|
無標題文檔
|
免責聲明:共和新聞網由中共共和縣委宣傳部主辦,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提供技術支持和域名備案管理。網站內容發布和審核均由共和縣委宣傳部負責。 |
|
|
|